
新中国成立后,国内恢复经济百废待兴,国际上受到列强封锁挤压,面临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。新中国领导人始终把国家安全问题放在重要地位,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和战备工作。
1964年5月至6月,中共中央召开北京工作会议,毛泽东提出国防与农业并重,在原子战争时期,必须要有强大稳固的后方。毛泽东提议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,下决心搞好“三线”建设。1965年6月16日,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“三五”计划初步设想汇报后指出:计划要考虑三个因素,第一是老百姓,不要丧失民心;第二是打仗;第三是灾荒。根据毛泽东指示,国家计委对“三五”计划投资项目和主要生产指标做了调整,于7月21日向国务院作了汇报,提出:“三五”计划实质上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,要从准备应付帝国主义早打、大打出发,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,抢时间把三线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大后方。
8月23日,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第158次全体会议上指出:“主席要我们注意三句话,注意战争,注意灾荒,注意一切为人民。这三句话,我把它合在一起顺嘴点,就是备战、备荒、为人民。”这是“备战、备荒、为人民”口号的最早提出。1966年3月12日,毛泽东在关于各省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刘少奇的信中,对“备战、备荒、为人民”做了解释。1967年4月,“备战、备荒、为人民”作为毛主席语录在全国广为流传,影响深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