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那年今日与人防相关的事件:
1952年11月1日,美国第一枚氢弹“常春藤麦克”在太平洋的埃内韦塔克环礁上爆炸。该装置是第一个通过测试的泰勒-乌拉姆方案核装置,并且首次成功试验氢弹。
这日凌晨,这个代号“迈克”的82吨重核装置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埃内韦塔克环礁被引爆,产生了估计10.4兆吨的爆炸当量,几乎相当于投放在长崎的原子弹威力的近500倍。试爆后爆炸将伊鲁吉拉伯岛夷为平地,这颗氢弹产生了大量放射性沉降物,即撒落于地球上的致命放射性微粒,对南太平洋海域造成了严重的辐射危害。
民众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:
氢弹的特点:单位杀伤面积的成本低;自然界中氢和锂的储藏量比铀和钍的储藏量还大得多;所需的核原料实际上没有上限值;威力比原子弹大。缺点是在战术使用上有某种程度上的困难;含有氚的氢弹不能长期贮存,因为这种同位素能自发进行放射性蜕变;热核武器的载具以及储存这种武器的仓库等,都必须要有相当可靠的防护。
爱德华·特勒是美国的“氢弹之父”。虽然“常春藤麦克”爆炸成功是当时两个超级大国相互进行军备竞赛的产物,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而深刻的和平危机,但是,它无疑是人类科学和技术巨大进步的标志性产物。氢弹的成功爆炸宣告了人类可以也能够利用轻核能源时代的到来,尽管还不是完全可控的“热核聚变”利用方式。
我国核物理学家于敏,直到80年代中期,都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主要负责人。1999年9月18日,在“表彰为研制‘两弹一星’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”上,他被国家领导人授予由515克黄金铸就的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”。